學校簡介
二零一零年十月

回顧與前瞻

柴灣文理的校舍設計是獨一無二的,它的外形酷似一艘遠航的輪船。

  在萃文道口聳立、那象徵向前乘風破浪的船頭建築,「船尾」部分——那巍然挺立的張永賢教學大樓,它是文理不斷向前發展的里程碑。我在文理成長,以不同身分,見證過文理書院過往不同時期的發展。蓽路藍縷,創校人和歷年來多少社會賢達、校友、老師和學生都為文理的發展,一步一步的走過來,付出他們的心力,奠下了穩固的基礎。從來是「創業難,守業更難」,從張永賢永遠名譽校監手上接過棒,成為文理書院的第二任校監,我知道這任務是艱鉅的、是不容易的,是富於挑戰的。但這是我的責任,我要好好掌舵,帶領文理,讓「文理號」可以在汪洋大海中平平穩穩的航行。

  前瞻必先回顧,文理書院是由一群有共同教育理想的香港大學畢業生,於1962年創建而成的私立學校。當時的大學畢業生,可說是「天之驕子」。他們甘願放棄政府或商業機構的高薪厚職,為的是追尋一個夢想——為當時政府未能提供中學學位的莘莘學子,帶來寶貴的就學機會,為社會作育英才。

  最初文理書院租賃銅鑼灣金殿大廈的二樓作為校舍,當時的學舍,條件匱乏,設備不全,政府並沒有任何的資助。地方雖然窄小,師生關係卻密切。文理的老師敬業樂業,孜孜不倦,與學生一起奮鬥,經過五年的努力,中學會考合格率達到98.77%,成績為當時私校之冠。一群文理創校者,就是這樣為文理打下基礎。

  1967年,文理書院遷到灣仔萬茂里,有了獨立校舍,學習環境改善了,但學舍還是較小,學生的活動空間不多。為了有進一步的發展,完成創校人創校的理想,分別於1970年及1974年於九龍新蒲崗及香港柴灣各自建成了設備完善的獨立校舍。

  七十年代後期,港督麥理浩欲實施「九年免費教育」,將義務教育的範圍擴展至初中,以提升教育質素。隨著初中實施免費教育,因為政府未能如期興建足夠的中學,故此邀請一些具規模及有辦學成績的私立學校轉為津貼中學。至1982年9月,文理書院正式成為津貼中學,一直至今。

  文理書院注重學生的全方位發展,盡量發揮學生的潛能和長處,積極回饋社會。這從本校訂立的抱負和辦學使命可見一斑。縱觀現今的教育改革,強調「學習,可以為個人創造未來;教育,能夠為社會開拓明天。」其實和文理的辦學使命,強調提供全人教育,五育並重,要服務國家,要對社會有承擔精神,是相通的。這也可見當年文理書院創校人那份高瞻遠矚的教育遠見。

  學校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的個體,它的發展必須與社區、社會的發展相結合。文理書院四十多年來的發展,一向主張融入社區,組織活動,參與服務,同學透過參與、組織、領導,與不同持分者的協作,可以培養辦事能力、組織能力,鍛鍊意志和增強信心。

  在這裏,我要衷心感謝多年來,不同持分者對學校無私的支持,以及不斷的鼓勵提點。對同學們身心的成長,都有著莫大的裨益。我在這裏熱切期望不同的持分者,能夠一如既往,繼續支持學校的發展,令「文理號」能夠遠渡重洋,駛向更遠、更遼闊的領域。

 

潘順國校監